定风波(三·渌水桥)

定风波(三·渌水桥)朗读

南徐好,桥下渌波平。
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
行乐过清明。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
直上月亭亭。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燕子定风波
相关诗文:

定风波(三·渌水桥)译文及注释

《定风波(三·渌水桥)》是宋代诗人仲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徐好,桥下渌波平。
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
行乐过清明。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
直上月亭亭。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平和的景象,以及一种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享乐态度。诗人通过渌水桥的景色和场景,表达了对南徐地区的赞美和向往,描述了桥下平静的水波。诗中也提到了画柱,即绘有千年历史的柱子,曾经有鹤在上面停留,但三月时分却未曾听到莺的歌声,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诗人还描述了在清明节期间的欢乐行乐,南北岸上花市的繁忙和管弦乐声。诗人邀请客人登上楼阁,享用双榼酒,夜晚坐船穿行,两岸的街灯照亮水面。最后,诗人直上月亭,月亮高悬,清丽明亮。

赏析:
这首诗以渌水桥为背景,通过景色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南徐地区的喜爱和向往。同时,诗人以历史的视角,描绘了桥边画柱上曾经有鹤停留的景象,以及现在莺的歌声不再的情景,表达了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哀叹之情。诗人还通过描绘清明节时的欢乐行乐和花市的繁忙,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愉悦和享受。最后,诗人登上月亭,直面高悬的明亮月亮,给人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场景和情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南徐地区的喜爱、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定风波(三·渌水桥)读音参考

dìng fēng bō sān lù shuǐ qiáo
定风波(三·渌水桥)

nán xú hǎo, qiáo xià lù bō píng.
南徐好,桥下渌波平。
huà zhù qiān nián cháng yǒu hè, chuí yáng sān yuè wèi wén yīng.
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
xíng lè guò qīng míng.
行乐过清明。
nán běi àn, huā shì guǎn xián shēng.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yāo kè shàng lóu shuāng kē jiǔ, yǐ zhōu qīng yè liǎng jiē dēng.
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
zhí shàng yuè tíng tíng.
直上月亭亭。

仲殊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仲殊诗文推荐

北固山前波浪远。铁瓮城头,画角残声短。促酒溅金催小宴。灯摇蜡焰香风软。落日烟霞晴满眼。欲仗丹青,巧笔彤牙管。解写伊川山色浅。谁能画得江天晚。

一霎雕栏疏雨罢。三月十三,曾是寒食夜。尽日暖香熏柏麝。西施醉起留归驾。酒满玻璃花艳冶。莫负春心,快饮千钟罢。春在燕堂帘幕下。年芳不问东君借。

南徐好,直下控淮津。山放凝云低凤翅,潮生轻浪卷龙鳞。清洗古今愁。天尽处,风水接西滨。锦里不传溪上信,杨花犹见渡头春。愁杀渡江人。

南徐好,桥下绿杨村。两榭风流称郡守,二苏家世作州民。文彩动星辰。书万卷,今日富儿孙。三径客来消永昼,百壶酒尽过芳春。江月伴开尊。

延陵福绪,蔼遗芳余庆,直至如今。帝锡朋龟曾献策,早揖丹桂华簪。一代荣名,三州遗爱,留入歌吟。归来湖山付得,依旧闲心。延赏报德推封。名迁书临,喜天恩垂临...

楚客才华为发扬。深林著意不相忘。梦成燕国正芬芳。莫把品名闲议拟,且看青凤羽毛长。十分领取面前香。

南徐好,城里小花山。淡薄融香松滴露,萧疏笼翠竹生烟。风月共闲闲。金晕暗,灯火小红莲。太尉昔年行乐地,都人今日散花天。桃李但无言。

水枫叶下,乍湖光清浅。凉生商素。西帝宸游罗翠盖,拥出三千宫女。绛彩娇春,铅华掩昼,占断鸳鸯浦。歌声摇曳,浣纱人在何处。别岸孤袅一枝,广寒宫殿,冷落栖愁...